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
留言回覆---「用字」音比義較重要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0/2/24/n2826266.htm

K201221日下午12:52留言:

關於台語漢字用字的原則,種種無仝的看法,鄭良偉先生認為盡量選用某詞的本字,但是若有通用性真高,本字另有用途,會引起混亂時,就另外選字。如果無明確的本字,或者本字的「連貫性」無強,就利用假借、諧聲、訓用另外選字。伊強調系統性、連貫性、通用性、標準性、易解性以外,尊重已經通用的俗字。洪惟仁先生也相同,但是--先生主張聲韻比字義優先。其他猶有,各有道理。所以我贊成你講的用字隨在人發揮,無必要傷計較。因為現在計較也無路用,教育部也干焦用「建議」,予時間去解決。就是無合時勢自然會淘汰,前例蓋濟,呷()、甲()、啥乜(啥物)[口的][口母][イ否][勿會],包含[イ因]將來也可能有仝樣的下場。
毋拘若攏用本字,寫讀會有困難,比如「米麷、風颸、重[貝廉]」,有幾人會曉寫、會曉讀?所以我亦贊成你「本字」佮「用字」分開。
捌漢字含國語的人「寫臺語其實不難」,你說得極是。但如果有一日教育部的網路辭典關站,就較無方便。基於我寫台語閣贊成你的主張,請你再介紹幾常用又罕見的本字做獎勵,因為我想你捌--的,應該袂少。

K

改用台文阿?媠!揢汝拍噗仔。

pat4 *過,tsia5的網友回應若計使用台語,毋知著等徦當(tang1)時;加減仔期待,畢竟這是寫台文的blog

參汝共款,準若是借字,我較贊成洪教授的看法,kang5音或者音近者優先,好處是若讀會出 *來,佫看一下仔頂下文,意思大概著會清楚。

另外,對台語的「本字」我有影別無濟、亦無外深入,我認為這囉物件免傷鼓吹。除非有特殊的目的或者場合,比如,欲臭屁、顧面水、咸人相諍、開講做話題、學術上的需要、靠這飵飯求財利兮……,若無,基本上「字」寫 *出來,愛與人看有才有效。

欲與人看有,上好是從眾、使用同音字;就這個前提,簡單摕兩個仔汝咧問兮「常用又罕見的本字」做例來回覆。講我pat4未少是有較hau1 siau5,總是趣味代罔議量:

1. 箢、𩌑

頂回參philip開講的時,我問in1「四兩箢仔有小除 *咧無」(留言回覆---「航」台語怎讀等),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咧講咱欲做代誌,家己愛先了解外濟真正的實力,有時仔無拄好顑㾈(ham3 pu6/pu7)咱搦準是較大箍。tsia5的「箢仔」讀做ng2 a2,宜蘭腔講uiN2 a2,在早一般是用竹篾仔編(piN1)兮,淺盤仔形,有兮邊仔做三個耳,貫(kng3/kuiN3)索仔,縛咧秤仔下骹;有兮直接搦一個圓栱形(uan5 kong1 hing5。案,「圓拱」教育部用字,栱,《玉篇》:「居冢、渠恭」二切,渠恭切群鍾平合三,台語讀kong5才合常例,不過南北朝的時聲調無分陰陽。個人認為若寫「圓穹」嘛比做「圓光、圓弓」較合適;有人寫做「彎弓」,無啥通,因為有足濟偏泉的所在講uan11 kong33 門,毋是講uan33 kong33 )會使毌(kuaN7)、會使吊的橋架仔,挂(kui3)咧秤鉤兮。是以前下(he7)物件秤重的工具,拄頭仔拍算著有怙竹仔做 *兮,嘛有亞鉛鉼(a1 ien5 phiaN2)等的金屬製品(參閱頂頭的附圖)。竹製品囥tam5的物件會滴水,秤蚶仔、魧貽(kong2 tai7)、蜊仔粉蟯之類的水產,較未與人講偷秤頭;金屬製品是密(bat8) *兮,秤幼物(iu3 mngh8/mih8)、粉類的物件,未落(lak4)徦規下(e7)、抑是著(tiau5)咧箢仔,好拭好整理;像咧秤魩仔魚、片栗粉(phien3 lik8/leh8 hun2)、魚脯(hu2)、熟滸菭(hoo2 thi5)、蜜耆(bit8 ki5)等藥材。

當然,漢藥店秤藥的釐戥,嘛用金屬的箢仔。所以「箢仔」有大有細,無定著是四兩 *(案,有兮叫是「箢仔」固定是四兩,毋著。這著像俗語「三做四歇睏」無的確著是做三歇四,「媠,媠未十全」毋是十項計褿全,「十喙九尻穿」嘛無限定拄十支喙九個尻穿。阿參「四兩箢無除」共意思的「臭kue5無除箢」著無講是「四兩箢」);無咧秤物件的時,嘛會摕來準囥物件的工具,有當陣仔挂箸壁 *兮,較大奇(kha1)兮嘛有人吊蹛中脊楹(案,一般講tiong1 tsit4 iN5,阮講tiong1 tsih4 iN5)兮,下東掛西(khe7 tang1 khua3 sai1)真利便。

箢,《集韻》:「委遠切,竹器。」中古漢語影阮上合三,影紐台語無聲母,像「醫、影、畏」;元(阮願)韻合三字發-ng/-uiN,像「阮、勸、園」。「箢」的讀音有合對應常例,字義嘛有倚,所以編辭典的學者嘛有用這字,比如楊青矗的《國台雙語辭典》、周長楫的《廈門方言詞典》敿《閩南方言大詞典》。

另外,董忠司的《台灣閩南語辭典》寫做「鈗」;鈗,《說文》:「侍臣所執兵也,从金允聲。《周書》曰:『一人冕,執鈗』,讀若允」;《廣韻》無收這字;《集韻》的解說據《說文》,讀「庾準」切,這字中古音屬準韻,諄(準稕)韻組的字台語並無發-ng/-uiN的字例,唯一的例外是「十全(tsap8 tsng5/tsuiN5)ka1 nng5/nuiN5)」有人寫做「十全交圇」,「圇」是明朝才有的後起字,「諄」韻合三,減采嘛是借字。咱maiN3hah4嚴格的標準,極加「鈗」嘛算借音字,字義無合。

甘為霖《廈門音新字典》敿小川尚義的《台日大辭典》寫竹字頭下骹加一個允 *字,應該是綴《彙集雅俗通十五音》兮,我常用的辭書頂仔揣無這字。

陳修《台灣話大詞典》做「盎」,嘛是借字,「盎」从皿或从瓦,盆也,意思無合。無管字書所載的「烏朗切、倚朗切」,攏屬中古漢語唐韻開一的字,這類的字台語無-ng/-uiN的對應。

*起來用「箢」較適合,不過,「箢」是竹器,極加會使講做秤物件的工具是衍伸義(案,確實有人解說做安呢,佫讆徦一枝柄,我認為這款講法未免太一廂情願,無證據),或者講以早的字書解說了傷簡省。而且《集韻》進前的文獻無這字字,是古早有音無字、抑是「箢仔」是宋朝才發明兮?這寡問題咱會使maiN7考慮,阿欲存疑嘛毋是無道理;總是,無直接、充分的證據來支持,是事實。

這字的本字是「𩌑」,《集韻》嘛寫做「䩩」。「𩌑」,《說文》:「量物之𩌑。一曰抒井𩌑。古以革。从革冤聲。」《龍龕手鏡》寫了著佫較清楚:「秤物之𩌑,與『䩩』亦同。」𩌑,中古漢語委遠切、於遠切,台語讀ng2/uiN2參「箢」的讀法共款,音、義攏有合。

pat4「箢仔」的人絕對比pat4𩌑」的人較濟,這是用本字的缺點。咱若未曉,來(讀本調)查字書,略仔有基礎的人,著知「箢」的音、義。若「𩌑、䩩*咧?較大部(pho7)兮,比如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都無收,罔論一般的辭典。阿若拄著「鈗、盎」著無采工嘍,任汝程度外好,音、義計捎無;若是撞著新創字,佫khah4慘,性地較䆀 *兮,氣死tsuan5(「自安呢」連音省)驗無傷。所以我贊成洪教授的看法,聲韻比字義優先。「用字」愛從眾,若乾若發明新用字的人寫的辭典才揣有,當然是未普遍,凡勢亦擋未久。

2. ka1 chi3

藏經閣外的掃葉人20091030日下午11:06留言:

小時候,家人會帶一種藺草編的袋子,
稱之為
ka1 chi3
這個音,嘉義縣、南投縣、彰化縣都有人講,請問,
台灣文獻上有人記錄這個名稱嗎?
它可能和<林投>一樣,是來自平埔族語。

我認為毋是來自平埔族語,2009111日上午7:02回覆 *伊;「ka1 tsi3」,台北雙連講「ka1 tsu3」;自早大粙埕、大 long7 pong7、艋舺計講「ka1 tsir3」,今仔「ka1 tsu3ka1 tsi3」亦濫咧用;枋橋、中和講「ka1 tsi3」較濟;新竹講「ka1 tsir3」、香山有一部分講「ka1 tsi3」……阿阮計講「ka1 tsir3」。本來講做「ka1 tsi3 / tsu3 / tsir3」的所在,參 in1 咧講「魚(hi5 / hu5 / hir5)、語(gi2 / gu2 / gir2)、鋸(ki3 / ku3 / kir3)」,攏計有對應箸咧,準若外來語,應該無這款現象。有人寫做「茭薦、茭自、茭芷、加志、加薦 ……」。當時我講「本字」是啥,我未曉。

一般「茭薦、茭自、茭芷、加志、加薦」計有人寫,頂字的音讀ka1計無問題。

茭,《說文》:「乾芻也。」段注:「()乾芻,《粊誓》曰:『峙乃芻茭』。鄭注同。」粊,讀祕結的「秘」,同「費」;黃俊雄「費仲」唸pi3 tiong7,著。《粊誓》著是《費誓》,「峙乃芻茭」鄭注:「積芻茭供軍牛馬。」《韻會》:「草名。苽,刈取以用曰芻,乾之曰茭」,草割khai3(起來)用,號做「芻」,「茭」是ta1了後的草,ka1 tsi3 / tsu3 / tsir3是怙ta1的草搦 *兮,用「茭」比「加」較通。不而過我未諍講「茭」才是本字,因為這嘛是猜測 *兮,無證據,講「我未曉」是指這字。

若是下字,除了「自」,其他「薦、芷、志」台語計無tsi3 / tsu3 / tsir3對應的讀法,絕對毋是本字。毋koh8「自」亦是借音字,因為字義未通。

䉀,《玉篇》:「失御切,筐也。」中古漢語書御去合三,書紐台語話音讀ts-是常例,像「書、少、叔、守」;魚(語御)韻合三的字,台語偏漳//泉拄會使讀-i/-u/-ir,像「居、舉、據、渠、拒、遽」。「䉀」音、義都計有合,ka1 tsir3寫做「茭䉀」,頂字毋知,下字未𧸖。「未𧸖」的意思是講未毋著,阿若是本字,有人主張是[甾庶]*字,《廣韻》:「章恕切,筐[甾庶]」,音、義參「䉀」共款。《集韻》有箸[甾庶]、[甾庶]加竹字頭、[畚庶]三種寫法,王念孫認為參《廣雅》的[由庶]*字聲近義同。個人贊成用「䉀」,無啥特殊的原因,著是筆劃少,取一步好寫。

koh8「茭䉀、加䉀」亦好、「茭[甾庶]、加[甾庶]」亦好,事實上看有知影意思人必定是少數。若是用字,照洪教授的標準,廈門音「茭自」是首選,雖然「自」無發tsir3tsu3tsi3,不過周長楫先生講廈門有ka1 tsu7ka1 tsu3兩款講法,上無,講ka1 tsu7的人讀有。「志」無人唸tsir3tsu3,乾若漳州腔會合用。「芷」是上聲,藥材界「白芷」計講peh8 tsi2;嘛無人讀白tsir2、白tsu2,韻調攏無合。「薦」有「草蓆」的意思,在早咱「草蓆」嘛講「草薦」,拍算以前草蓆敿茭䉀的用料參工序欲sang5sang5,就計用「薦」*字,毋koh4草薦是唸tshau2 tsien3,寫「茭薦、加薦」毋未輸咧做謎hong7蒦?「茭䉀」聲韻調符合各地音腔的對應條件,較未困擾,所以我贊成洪教授的看法,聲韻比字義優先

3. 蠘、蠞

台北人講「台灣蟳無膏」,小川尚義講這是咧鄙相台灣研究學問的人無內才,毋著!咧形容人乾若好看頭無實力,「無實力」包括無錢、無勢、無才情、無人面、無夠力、無步數、無人法……,攏會使笑伊「無膏」,這是第一。第二neN3,身體勇健、氣色好,台語會使用「紅膏赤蠘」做譬喻(案,著傷、生頭發尾的空喙見著幼肉,嘛會使用「紅膏赤蠘」形容);蠘仔著有膏阿,蟳仔哪會無膏?我聽新竹人in1講「菜蟳無膏、糠蟳無膏」,較順耳、較合理。

市面上流通閩南語系的辭典、字書,對早徦taN1,都攏寫做「蠘」。蠘,疾屑切,疾,中古漢語從紐,台語發tsh-是常例;屑韻開四台語讀-ih的字有「捏、鐵」等,「從」紐濁母是陽聲調;「蠘」台語會使讀做tshih8。《康熙字典》有收「蠘」*字,進前的字書無,這字應該是明代才有的新創字,用中古漢語佮台語對應的規律審音,無適合;但可能亦無是湊拄坎,因為《康熙字典》這字的音、義是根據清朝康熙年間吳任臣撰的《字彙補》:「疾屑切,音截。蟹類。《閩中海錯疏》蠘似蟹而大殻,螯有稜鋸」,阿《閩中海錯疏》著是咧寫福建海域水族的冊。

今仔有一個問題,「蠘仔」這款節肢動物毋是明代才有的新物種,準以前的毋知,所以無這字字,阿「蠘仔」這個名是按怎號 *出來兮?準以前著知影有這款物件,阿號做啥?有字 *無?

我的看法是咱的先民從早(tsing5 tsa2)著知影「蠘仔」這款海產,爭差我毋知in1tshih8tshik8tshiet8,這字寫做「蠞」。

我的了解「蠞」*字上早是出現箸《玉篇》,在節切,似蟹。《切韻》系的字書,《王三》:「昨結切,蟹屬」、《廣韻》:「昨結切,蠞似蟹,生海中」、《集韻》:「昨結切,蟲名,海蟹也」;《康熙字典》講《唐韻》有這字丛昨結切,不過我箸《唐寫本唐韻‧十六屑》頂頭揣無,這本殘卷「昨結切」收「截、䟌、㞯、巀」四字。在節切、昨結切中古漢語攏是從紐、屑韻入聲開四,台語會使讀做tshih8,意思嘛有對同。

清華先認為「蠘」毋是明代的後起字,這字《說文》寫做「蠽」,徦宋朝進前俗寫作「𧓷」,《集韻》著有收;「𢧵」是「截」的本字,「𧓷」箸《字彙》寫講咸「䘁」相kang5。先兮講漢文的聲符、義符橫排、直排攏會通,像「鵝鵞、群羣、桃𣑯」,所以「蠽 → 𧓷 → 䘁 → 蠘」這是正常的演化,上晏東漢著有「蠘」*字。我的看法咸伊無sang5,「帕帛、枱枲、忙忘、昍昌、唄員」這寡字根本著讀法無kang5,字義嘛風馬牛;上重要 *兮,《玉篇》、《切三》、《王二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……這寡字書計講「蠽(𧓷)」是一款像蟬仔的蟲,爭差有兮講比蟬仔較細隻,《說文》著直接講是「小蟬蜩也」,「蜩」嘛是「蟬」。

「蠘」毋是本字,但因為造字的時伊的音有合,著流用至今。像「啲(e5,我e5)、伓(m7m7)、[上木下土](khit8,牛khit8)、[上水下石](tshiang5tshiang5水、tshian5雨、tshiang5身軀,瀑布嘛講水tshiang5)……」,這寡音未對同的字,人讀無、看無,慢慢仔會淘汰消失(案,有兮是後尾知影「本字」,譬喻tshaing5寫做「潨」)所以我贊成洪教授的看法,聲韻比字義優先;市場的魚架仔有人寫「花市仔」,網路亦有人安呢用,毋知咸寫「蠞仔」佗一個效果較好;不而過「蠞」*字無啥人pat4,一般的辭典嘛無收,所以我一直堅持「用字」maiN3去限制,留與時間處理,輕可徦死無人 *去。

12 則留言:

他K 提到...

感恩--呢,彼(he)myway講你真正有夠利,確實無錯,這種怪字你也捌。請問,若是你本身發現兮,敢會使教--一下,你是按怎發現兮?有啥物撇步也是鋩角?若是對冊抄兮,敢會使介紹是啥物種冊?
照你教的方法,寫台語有影未講偌困難,逐家做伙寫台文。
「李肇先生根本著毋是咧講送氣敿無送氣的分別」,會用得解釋較清楚--袂,真正看毋捌。
共你報告,怪字會亂碼,變成「1. 箢、��,頂字毋知,下字未��,這字《說文》寫做「蠽」,徦宋朝進前俗寫作「��」」,看無就失去你寫的意義,有啥辦法解決?

Haiker 提到...

堅持字義,語音為輔
http://www.ntl.edu.tw/public/Attachment/910297245752.pdf

台灣赫宇 提到...

Haiker兄:

有先量其約仔看一遍,初步的感覺是這篇文寫了傷深,以我的程度實在是莫名其妙處。 所以換我請教汝,乾若針對「堅持字義,語音為輔」這段:

一、吳 *氏曾歸納出各方言使用漢字為書寫工具時的三大原則:

1. 同一漢字,各方言可依各自的方言〔音〕去唸讀。

請教,敢有人主張照別個方言的音去讀怹母語的方言?

2. 同義的語詞,各方言可以自由選用文字。

請教,我用次方言來問著好,home、a house咱「宿、戍、次、茨、處、㢀、厝……」計會使據在人寫?

3. 同一漢字在同一用法時,各方言要堅守其字義,絕對不得改易或另賦新義

請教,所謂「字義」的根據是啥?

二、許極燉雖主張通用拼音,但在選用漢字時,也力主「必須音義一致」,曾說:「這才是台語『正字』亦可能是『本字』」。(〈用漢字寫臺語的理論與實際〉,1997 年6 月6 日新竹師院主辦「台灣語言」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」);而他後出的《台灣話通論》也說:「用漢字寫台語,基本原則是音和義都要跟語詞的一致,…語詞本身有語音和語義,包裝它的漢字也有字音和字義,兩者必須符合。」

請教,這著是許 *氏「按圖索驥」、「堅持字義,語音為輔」是 *毋(連音,sim9)?

Haiker 提到...

呵呵,你問我那我問誰去?
我是想讓你說來聽聽,對這些和你不同意見,你的看法是同意還是怎樣。
老實說我比較想弄清楚的是「許氏以臺灣屬中國,故下文述及台語為中國語音之一種;無視臺灣先住民南島語之主體地位,乃其論說之最大敗筆」這句話,到底在說甚麼啊?很奇怪(˙ㄋㄟ),作者不是在論台語正字嗎?還是說台語也是南島語系?「言而總之」,我希望你能夠將整篇詳細看完,好好的評論評論,等你有空,反正也不急。

台灣赫宇 提到...

Haiker兄:

哈哈,阿無,我欲去問啥人?

1. 汝這個問題問了毋著,照林 *先寫的吳 *先的「三大原則」,是咧講「正字」,怹所謂的「正字」著是指「本字」。 我這篇文咧講的是「『用字』音比義較重要」,怹「堅持字義,語音為輔」的主張,適用箸「本字」,雙方講的根本著風馬牛(誠亂,「正字」會當做多種解說,比論:矯正字的結構、筆畫,與符合書寫規範;標準的字形;規範的用字……;斯文施怹是當做人看較有的通俗用字。 今仔佫出現一個「本字」的定義,莫怪汝梢無)。 這著親像汝問人「陳明章做的歌較本土,抑是彼粒柑仔較好飵」共款,叫人欲按怎回答?

2. 這句話我嘛看無。

3. 真歹勢,準我若有閒,嘛未愛去研究這篇文,無說佫寫評論;我寧可(ling5 koo2)來去(連音,lai24)掀《陸小鳳傳奇》ia2是上YouTube聽文夏、洪一峰怹的老歌較著,免用頭殼佫有營養(baiN3誤會,我毋是講汝報的彼篇文無營養,未使因為我家己看無,著講人無營養)。

Haiker 提到...

一問三不知,是找借口敷衍吧,嘿嘿

他K 提到...

H網友,你好,我也覺得版主在閃避不談,不曉得在顧忌什麼。
版主也說過台語和閩南語都是以前的閩南語流傳的,關南島語系啥事?其實在談台語又把南島語系扯進來,才是敗筆。
林文是有問題的,既然「吳氏:福系台語、台語。它的來源,跨過周秦漢,直接古中國商代語言。」吳的本字應該都是商代的字囉?怎還用:俐liu2?版主不是說「○ 按,「俐」字諸書不載。」(北一,1974:32。案,其實箸《字彙》進前的《龍龕手鏡》北京中華,2006:36,人部去聲著有「俐,音利」。我要問這個問題,版主不能閃吧?

台灣赫宇 提到...

(兩位的留言我做一夥回)

Haiker兄:

飯會使亂飵,話敢會使亂講 *兮?我不知為不知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他K:

1. 哭hiN1,我咧「顧忌」啥? 差不多欲兩年阿,彼當陣著pat4參mysky著有討論過關於吳坤明先生的音韻對應的理論敿考求的本字(參閱:http://hik-u-tw.blogspot.tw/2011/02/feb-2011.html)。 著有影毋知吳 *先的理論、阿嘛看無林 *先的文,欲按怎回應恁的問題?

2. 若真正無閒,回應了較慢是有影,我無咧閃啦。 吳氏講台語是中國商代語言,但是用後起字,這iah8毋是我教 *伊、或者有佮伊學 *過,我哪會知?

3. 汝欲愛的資料我有,這兩工仔著PO與汝(hoo33 li33,隨前變調)。

Unknown 提到...


關於「ng2」
箢:委遠切,竹器(集韻)
䩩,𩌑:委遠切、於遠切,秤物之𩌑(龍龕手鏡,遼)
鋺:於遠切,秤鋺也(玉篇,南朝)
本字為「鋺」
又,「秤星」台語如何稱呼

台灣赫宇 提到...

sandy:

汝好,歡迎。

汝的意思是南朝比宋、遼較早,所以應該是用「鋺」才合理?準若有影鋺 *字較早,可能抑有一說。不而過:

1. 𩌑 *字《說文》:「𩌑,量物之𩌑」,漢朝著有,阿漢朝早過南朝。

2. 鋺 *字是今本《玉篇》才有的字,日本所藏的《玉篇》零卷無這字 (曾忠華《玉篇零卷引說文考》台灣商務,民59),劉復等《十韻彙編》內面《切韻》、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(台灣學生書局,民57) 亦無這字。「然今世行本大廣益會玉篇,乃孫強所增益,陳彭年等重修,非顧書之本來面目」(曾,民59,緒言),孫強本已不可見,陳彭年是宋朝的人,怹的《大廣益會玉篇》收字增多、而列字次第頗有變亂,去原本已遠 (周祖謨,《問學集‧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》北京中華,2004)。

3. 「篆隸萬象名義為日本沙門空海所作。空海生當中國唐代……名義全書三十卷……據梁代顧野王之玉篇而作……今空海之書,完整無闕,分部及列字之次第均與上述之零卷相合……雖為原著之略出本,然全部完整無闕,即不啻為一部顧氏原書矣」(周,2004)。阿《篆隸萬象名義》內底嘛無收「鋺」(呂浩《篆隸萬象名義校釋》學林,2007)。捨《說文》就《大廣益會玉篇》,敢有這個必要?我的土想啦。

4. 個人認為用「箢」較通俗,人看較有。「𩌑」是本字,「鋺」是後起的異體字。用佗一字計人的自由,參「合理」無治代。

又,「秤星」的台語是「秤花(tshin3 hue1)」,下港講「秤仔花」,意思共款。

阿清 提到...

1.任何戲種,加入一些新的元素,並無不可,是對的。聽說以前野台戲,歌仔戲班小旦唱桃花鄉、十八姑娘一朵花,還用小喇叭伴奏。可是念錯音怎能算新元素?尤其是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南管班,公演中念錯字音簡直不可思議,不能袒護。
2.新發文部分按語有看頭,例如(1)齩,唸gauNh4:借字,喙振動。(2)𩏠讀tiN3:激、激力,偏漳音講teN3。(3)專唸tsuan1:「全部」的意思。感覺很好,受益良多。
3.是否應了許氏他們的建議了?近幾篇文的字數都只一千多。有人說你的文章超過800讀起來就很費勁,極少數持反意見,認為範圍愈廣、愈詳細愈好。
4.前不久看你提了篆隸萬象名義、精莊歸一,又說上古音無莊、章這兩組聲母。你很讚賞周祖庠精莊歸一的證明,卻又說直覺上好似缺了甚麼。幾年了,如果還沒有答案、也不忙,颱風過後找時間聚聚。是看到上面你給sandy的回應,突然想到的,說不定就是。
5.建議了p他們,往後寫留言台語拼音必須使用你的方式,這是起碼的尊重和禮貌,不都在請教你問題的嗎?

台灣赫宇 提到...

清華先:

罕行。

1. 我是講一半字仔唸了走精、或者無用泉腔,嘛是「南管」。新元素是指非泉腔,像「月」唸「geh、gueh」。當然,我外行人講 *兮,無準算。

2. 汝嘛知,這是筆記,主要是欲備忘,想徦佗著寫徦佗。多謝啦,汝毋甘嫌。

3. 無 *咧,最近發的這兩三篇字數是有較少,但毋是挑工兮。本來按算箸《客話「柿」唸「khi」代表啥》的後壁欲發的號做「垢圿、垢疥」,著差不多四千五百字。阿準備欲回覆網友《「競爭」的台語怎讀》,粗估嘛愛徦四千。

4. 我有答案,汝若是因為「周祖謨,《問學集‧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》北京中華,2004」這幾字的連想,安呢著大当たり。

誠久無咸逐ke7做夥啊,佫來鬥陣 *一下嘛好。今仔我四界走,較歹揣人,不過會主動佮汝聯絡。

5. 台語音標 *喔?未要緊啦,愛用啥著用啥,橫直我若看無,嘛會怙蒦 *兮,極加佫出一下仔工問與真。

按各人的習慣著好,我無意見亦未排斥。押雞毋成伏,baiN3為難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