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

台語外老?

台語有外古老?這免相諍。台語上主要的成分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泉同漳廈,今仔上接近台語的閩南話是廈門話,箸學術上閩南話歸閩語。

廈門話不單在實用有上有很廣袤的領域,就是從考證中國的古音講,也有很大的價值 …… 高本漢對於中國古音總算有相當的認識,可惜在他的《方音字典》所收的二十六種方音裏自沒有廈門方音在內!所以拿這種方音同《切韻》音系比較,希望從牠們的分合異同上得到考證上古音的啟示。(羅常培)

高本漢認為今仔的漢語方言,除了閩語外,大概計攏《切韻》語言的子語,「它們 (閩語) 的來源似乎更早一些」。

袁家驊等講:「閩南語是直接繼承了上古漢音的聲母系統,沒有參與中古時期這方面的演變」。

王力認為上古無「知徹澄娘」,閩方言強烈的反映「端知」兩系合為一體的原始情況;董同龢較保守,嘛講閩語「知」系字可能是超越中古的讀法。

丁邦新講:「各方言從古漢語方 (案,誤植,應為「分」) 歧出的時間大致都在中古音之後,方言中語音變化的種種現象大致都能利用中古音系來解釋。惟一的例外是閩語,由於近年來的研究,使人確信閩語的白話音在中古音之前已經從古漢語中分出來了」。

林金鈔舉證講閩南語「來源不是直接承受切韻系統而來的」、「這是出乎切韻系統以外的現象」、「根據時代比切韻略早的資料 (案:指云母喻三的字有未少唸 h- ) 這可能正是古漢語的 ……」。

閩語與中原舊語分流之早,丁邦新博士據種種跡象,斷定在漢朝;而著者本人則根據更明顯的跡象,斷定在商朝滅亡的時代。(陳冠學)

要深入研究閩南語口語,一些後期的書籍似乎無所著力,最好是西晉以前的古籍,尤其是《說文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史記》。(吳在野)

(廈門話) 不論在語音、辭彙、語法各方面,都還保留著若干上古漢語的殘餘。這裡有上古漢語的「化石」…… (黃典誠)

有看 -兮無,這哪著家己咧嫷面?老早老早著有學者專家寫徦 hah4 濟、hah4 清楚;著是略仔有臭破布味,我毋即 (m7 tsiah4) 會寫筆記佫PO blog 回覆網友。談台語有外古老,這囉性質的議題,著未徦我,阿嘛免我講,我講的哪會當 (tang3) 準算?OKdongxieさん!

清華先2011,03,24,18:01留言所謂「支」韻「特字」,著是「奇、徛、寄、騎、蟻 ……」這寡mysky2011,03,09,11:36 中所稱「支韻的字」,計是中古漢語「支」韻三等字。一般來講,「支」韻字台語有真濟無 kang5 讀法,「奇、徛、寄、騎、蟻 ……」講 -ia,不過是其中之一。比論講:

-i,支 (干支)、枝 (樹枝)

-ui,危 (危險)、規 (規矩)

-er / -ue / -e,被 (被單)、髓 (骨髓)

-ir / -u,此 (如此,這字亦有人講 tshi2)、賜 (恩賜)

-ua,紙 (紙箱)、徛 (徛靠)

-ai,荔 (荔枝)、知 (知影)

會講「特殊」,是因為這寡三等字的上古音計箸「歌」部,阿「歌」部的元音,一般的擬測是 *a,按台、閩的語言會使得著印證,看 khiai9 是會通。不而過嘛有部分的字猶有研究的空間,像「髓」,照顧炎武的講法是歸「歌」,但咱的元音毋是 a;「紙」-字顧氏歸「支」,咱卻參「徛」共款發 a 的元音。

陳冠學先生箸《臺語之古老與古典》的「韻書說明‧等韻圖」內面講:

分等的意義是什麼,很難說。綜合地說,大概一、四等是古本音或古聲母,二、三等是今變音或今聲母 ……

這亦有一定的道理,學術界不只仔濟人有這款講法。除了頂頭所講的中古音「支三」是今變音;輕唇聲計是三等字,這是今聲母。另外古聲母「端」系的字是一、四等字,今聲母「知」系著攏二、三等字;雖然有一半字仔受中古標準語的影響,台語亦變讀做 ts-tsh-,比論針黹的「黹」、車站的「站」。但是徦 taN1 咱絕大多數猶攏講 t-th-。這毋免「便若發見漢語古籍有記載 -兮,著緊講這是台語」,sin7 sua3 補充回應dongxie2011,03,24,14:56的問題。

事實上,鋤頭、豬頭、奶內面提起的中古漢語「莊」組的二等字咸「章」組的字 (前者是「照二」,後者是「照三」),嘛差不多有這囉情形。

阿進前去淡水清華先兮 in1 hia5 行春,泡茶的時,先兮講有一回 (kai2) 伊欲用台語吟唐詩與 in1 彼個讀ようちえん (幼稚園) 的妹仔 (meN33 a42) 聽,才 (tsiah4) 唱頭一句「白日依山盡 (pik jit i san tsin,用唱 -兮,無分調)」,想未 kau3 in1查某囝隨時著接落去講「ng5 ho5 ㄖㄨˋ ㄏㄞˇ ㄌㄧㄡˊ」,先兮問伊哪會安呢讀?妹仔的解說是 in1 姑丈姓黃,咸淡水河的河合 -起來,黃河著讀「ng5 ho5」,先兮講阿後壁三字 -咧?妹仔講:「後面用國語,像『依山盡』一樣。」講煞佫補一句:「原來台語是學國語。」

先兮咧講這個笑話的時,去與伊想起一項代誌,伊講,有寡學者承認台語古漢語「支」部的字,一部分講「-ia」是上古音,上無亦是西漢的時著有兮;不而過亦有學者引述,講有人主張這寡中古支三的「騎、寄、蟻 ……」等,是閩南先民箸西晉末年逃難,佫過兩三百年才隈 (ui3) 吳地帶去福建 -兮。in1 的理由是:

1. 八王之亂閩南先民南遷,路過江東。

2. 三國的時陣,有少數的詩人「支、歌」合韻。

阮有胚胚仔會 -一下,認為這款講法並無介妥當。

《呂氏春秋‧知化》:

吳王夫差將伐齊,子胥曰:「不可。夫齊之與吳也,習俗不同,言語不通,我得其地不能處,得其民不得使。夫吳之與越也,接土鄰境,壤交通屬,習俗同,言語通,我得其地能處之,得其民能使之。越於我亦然。

吳箸吳語區,越箸閩浙,春秋的時代,這兩個所在的話語著會使互相溝通,或者相 kang5。哪有證據講 kau3 西晉末閩語綴吳語?抑是閩語是吳語的分流?

插一個題外話,真濟人講郭注《方言》用語「江東」著是指吳語,事實上嘛有人無同意這囉講法。

郭注當中出現四十二個地名,攏總273擺,內底「江東」有169擺佔六成以上。其他除了「關西」16擺,偆兮 (tshun1 e1) 計是個位數,包括「吳」3擺,出現1擺的有「揚州」等廿四個所在。這參郭璞按河東 (伊是山西人) 南遷,長期生活箸江南有關係。郭璞歷任宣城 (安徽)、丹陽 (江蘇) 的參軍,前者毋是吳語區,後者徦這當今猶箸吳方言敿北方方言兩大方言區的交界,歷來有「吳頭楚尾」之稱;在地人稱「四門十八腔」,東鄉的人亦往往聽無西鄉人的話。欲講郭注的內面的「江東」著是吳語,拍算愛佫有較充分的證據,個人的粗想啦。

根據周祖謨《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》,三國魏晉的時,詩歌用韻「支、歌」互押的詩人,並非計是吳地的詩人,像應瑒是汝南人、何晏是南陽宛人、毌丘儉 (「毌」音 kuan3,話音 kuaN3,kiam2 采嘛會使講 kuaN7) 是河東聞喜人;「歌、支」互押兮,邯鄲淳是潁川人、劉劭是廣平邯鄲人、索靖是敦煌人、應貞是汝南人,按甘肅、山西、河北 kau3 河南計攏有,孤孤一個陸機是吳郡的人。表示「支、歌」相押毋是吳語地區的專利,哪有的確著是學吳語?

辛苦最憐天上月,一夕如環,夕夕都成玦。若似月輪終皎潔,不辭冰雪為卿熱。無那塵緣容易絕,燕子依然,軟踏簾鷳說。唱罷秋墳愁未歇,春叢認取雙棲蝶。

這是時譽「清代第一詞人」納蘭性德的《蝶戀花》,康熙時陣滿州正黃旗的人,in1 的母語敢是有入聲的漢語?伊的作品 kan2 會有入聲字押韻?這表示講母語入聲失落、甚至毋是漢語,共款有才調寫入聲韻的詩詞。日本人嘛寫漢語詩,比如廣瀬旭莊的《阿部野》:「興亡千古泣英雄,虎鬪龍爭夢已空。欲問南朝忠義墓,蕎花秋仆野田風。」這嘛毋是 in1 的母語或方言。這兩款例夭壽濟,敢有其他的證據講陸機 in1 的母語會使「支、歌」互押?哪會知影陸 -先生這首詩韻是毋是借用當時的通語或者其他的方音?

憑兩個簡單的理由,講「支」韻的特字是吳地帶去福建的講法,完全無說服力。若平常時仔咧呷茶五四三,抑是網頂的 phoh4 tau7 吐練涎 (sien5),這 ia2 有一說 (tsit8 seh4);學術性的論述哪會使捎著長頭鬃兮著搦準是 tsa1 boo2 -兮?這敢未傷過便宜行事、傷過無科學、傷過潦草?

咧開講的時,阮佫去想著一項代誌;共款是康熙的時代,一個稱台灣做「荷蘭國」,號做孫元衡的安徽人來台灣做官,有一首《客以海圖見遺漫賦一篇寄諸同學》,韻骹是入聲的「足、腹、矚、浴、幅、目、谷、竹、粟、哭」。毋知以後有人會用這去考證,講入聲字箸元代《中原音韻》的時 (十四世紀) 著已經失落嘍,徦滿清官員傳入去台灣的時,又佫是四百年後的代誌啊。雖然今仔看 -起來這款講法,未比清華先 in1 妹仔加高明外濟,應該是無人會安呢做;m7 koh8 若是以後,這著歹講嘍。

3 則留言:

RORO 提到...

☆版主
嫷面
馬不知臉長
台語有其他的近似詞嗎

請教
這是日常口語還是書面語

阿清 提到...

我姊夫才姓黃,妹仔愛叫姑丈,非姨丈。支三特字的原文是...閩方言支韻特字雖然反映了上古音的內容,但他很可能是通過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的江東方言傳入的...請注意「很可能、江東」。據天來說說你共鍠a針對台語龜是吳音的再生品與否,有demo過,聽說你只提一個簡單問題就結束了,若有此事,願聞其詳,因為我也想當你的拳頭部隊,一笑。

philip yen 提到...

赫宇
感覺是不少大膽假設,卻不小心求證,所以學子們只好自求多福了.
我跟Hiker先生有同樣的問題,在"西北雨",你的引據幾乎都有清楚的交代,除了應劭那段.然在這一篇,羅常培,高本漢.....乃至黃典誠的說話,甚至"呂氏春秋",孫元衡的詩,出處均未詳.是否我也來個大膽假設,這些材料是從網上抓的?自然我也求證,或者也不算小心吧,有些網路上還是沒找着.我想了解,我的假設正確否,我更想知道,如果是您的第一手資料,怎不PO上來源呢.這很重要,就是你說的"說服力"吧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