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換一個角度來想 --- 古入聲的塞尾韻

陸法言《切韻》自序講 :「秦隴則去聲為入,梁益則平聲似去。」
(周祖謨《廣韻校本‧上册》北京中華,2004:14)

這 liah8 的「為」會使解說做:

1. 親像 (tshan1 tshiuN7),比如「指鹿為馬」。

2. 變做、成 (tsiaN5) 做,比如「台北縣將為新北市」。

3. 是、著是,比如:「陳菊為現任的高雄市長」。

個人的看法,tsia5 的「為」愛解說做「變做、成做、是、著是」,意思是「秦隴的去聲變 / 著讀做入聲」;下骹彼句「梁益則平聲似去」的「似」,才是準做「親像」。「秦隴」句的頂頭是「吳楚則時傷輕淺,燕趙則多傷重濁」,《廣韻》陸序中「時傷」的對文是「多傷」,若欲表示「親像」,「為」-字用「似」-字著好啊。(案,「多傷」有別款版本的《切韻》並做「多涉」)

陸法言的時代,(1) 可能有一寡所在的人,揢入聲字讀喉塞韻尾 -h,參當時入聲讀書音的塞尾韻 -p、-t、-k 無合。(2) 當然嘛有可能揢入聲字讀做舒聲,拍算參今仔台語有部分地區「摕、麥」讀去聲「thee (ε)7、bee (ε)7」共款意思。雖然我毋知影這種讀法是自早所然,抑是入聲的消失;因為這是特例,並毋是陸游講 -兮「四方之音有訛者,則一韻盡訛」。

阿漢語入聲的喉塞韻尾到底是啥麼時陣有兮?


周祖謨氏探討魏晉三國時人詩文押韻的時,發見當時有的所在可能有喉塞韻尾。
(《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》東大,1996:64)

周長楫教授的講法:
上古鐸部裡的部分字有一些字早已消失了入聲變爲陰聲韵的又音。可能在上古音裡也已有這樣的音例
(
「湘里妹子學術論壇:《詩經》通韵合韵說疑釋」)

羅肇錦教授安呢講:
至於客家話的韻尾,閩西、贛南、粵北一帶,與畬、瑤語一樣,都沒有 -m 及 -p -t -k,可見閩西一帶的客家話保有很豐富的畬語成份,而梅縣客話 -m -n -ng -p -t -k 完整,是遷往粵東以後,與粵語往來頻繁,慢慢融入許多粵語成份,變成後期的梅縣話。如果上古漢語與祖地雲貴一帶,甚至與瑤畬語(或閩西贛南客語)一致,都是沒有入聲尾的結構,那麼上古入聲配陰聲的問題,就可迎刃而解,答案是:上古陰聲與入聲一樣都沒有韻尾,所以可以通押。
(
《客語祖源的另類思考》)

江有誥寫先秦典籍韻讀的內面,揢一寡參陰聲字互叶的入聲字重注讀法,照伊所標的讀音,計攏無 -p、-t、-k 的塞尾韻,比如:

蟋蟀在堂歲聿其 (時例反) 今我不樂日月其 (蔑去聲) 無已大康職思其 (月去聲) 好樂無荒良士蹶 (去聲,祭部) (案,粗的字體是韻骹,括號內底是江氏的注音,有的韻骹無注音;下同)
《詩經韵讀》

六二震來 (列去聲) 億喪 (鱉去聲,祭部)
《易經韵讀》

大隧之其樂也洩 (拽去聲,祭部)
《左傳韵讀》

糜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 (拽去聲)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 (時列反)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皆 (仝上)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以荷 (羯去聲,祭部)
《楚辭韵讀》

眉如翠羽肌如白 (去聲) 腰如束素齒如含 (鱉去聲)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(竊去聲,祭部)
《宋賦韵讀》

江有誥箸伊《入聲表凡例》講:「祭、泰、夬、廢之無平、上,人多知之,月、曷、末、鎋、薛之無平、上,人或不知。細觀三百篇中,其合韻之章悉是此九韻互用,絕無一字與平、上合用者,又無一字與平、上同偏旁諧聲者。則此五韻之為祭、泰、夬、廢所專,而非他部所能通,明矣。」「祭」部有去、入兩聲,比論頂頭第一例的「蹶」-字、上尾例的「雪」-字,嘛有讀入聲的時陣:

衣毋 (音鱉) 足毋(音厥)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 (祭部)
《禮記韵讀》

揚靈兮未女嬋媛兮為余太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 (菑入聲) 桂櫂兮蘭斲冰兮積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 (音蔑)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 (祭部)
《楚辭韵讀》

但入聲讀去嘛毋是「祭」部的專利,其他的韻部嘛有這囉情形。例,箸《詩經韵讀》內底:

毋教猱升 (去聲) 如塗塗 (浮晝反) 君子有徽猷 小人與 (去聲,侯部)

揚之水白石皓 (何瘦反) 素衣朱從子于 (呼瘦反) 既見君子云何其 (去聲,幽部)

「木、屬、鵠」是入聲字。

史存直氏引據陳第《毛詩古音考》的話,伊主張:古人未明白意識到四聲,因而用韻寬,可以四聲通押而已。」伊講:「四聲分押就比四聲通押 (通押也可以稱為混押) 令人覺得更和諧些。但四聲通押是否就一點也不和諧呢?不,如果用作韻腳的兩個字同韻,祇是聲調不同,也還是會令人感到和諧的,祇不過不如同韻而又同調那樣和諧罷了。」
(《漢語音韻學論文集》華東師範大學,2002:4、2)

這種講法摕來參咱今仔的台語歌詞的用韻習慣做對照 (參看
「回TS君‧二」) ,看 -起來嘛有一定的道理。若安呢,頂頭彼寡入聲的字,直接讀入聲的 -h共款嘛會鬥句、會和諧,無必要去讀破改做去聲敢毋是?

漢語上晏箸初唐著有喉塞韻尾佮鼻化元音,照李新魁氏的講法,玄應《一切經音義》所述的梵文「十四音」,佮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所傳的「十二聲勢」所講 -兮,「涅槃點 (惡)」表示喉塞音 -h,「大空點 (菴)」表示鼻化元音 -N。
(《漢語等韻學》北京中華,2004:46 - 47)

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是屬唐朝北方的秦音,時間敿空間,咸《切韻》序真接近。

「秦隴則去聲為入」減采入聲著是讀喉塞韻尾,箸這個議題的證據上來講,除了李新魁教授講 -兮有較明確以外,其他兮並毋是講介充分,攏會使佫較深入探討的餘地。我不而過是換一個角度來思考若爾,先寫一個仔筆記,有機會佫摕 -起來罔餾,無定著會佫有新的想法亦無的確。

1 則留言:

Haiker 提到...

台灣人可以自外於政治?你不食雜糧五穀?不過還是感謝你替我想得那麼多,雖然是多餘的。
江有誥後來是承認古有四聲的,你引用江氏古韻韻讀,把所有的韻腳都當成去入,顯然不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