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【書摘】「康、荒」古字通


網友K20121217日下午7:47留言想欲這段原文,我拄有:

原文:
【十二歲而一康】
故三歲而一饑,六歲而一衰,十二歲而一康;今本高注曰「康,盛也」。  念孫案,「盛」當爲「虛」,此淺學人改之也。  「康」之爲言「荒」也,「康、荒」皆虛也(《小雅賓之初筵篇》「酌彼康爵」,《鄭箋》:「康,虛也。」 《爾雅》:「漮,虛也」;《方言》:「,空也。」竝字異而義同。  郭璞《爾雅音義》曰:「漮,本或作荒。」 《大雅桑柔篇》「具贅卒荒」,《毛傳》:「荒,虛也。」 《泰》九二「包荒」,鄭讀爲「康」,云:「康,虛也。」  「康、荒」古字通)  襄二十四年《穀梁傳》:「一穀不升謂之嗛,二穀不升謂之饑,三穀不升謂之饉,四穀不升謂之康」,范甯曰:「康,虛也。」(《廣雅》「四穀不升曰」,《說文》:「,飢虛也」;《逸周書謚法篇》「凶年無穀曰穅」,穅,虛也;竝字異而義同。) 「康」與「荒」古字通,故《韓詩外傳》作:「四穀不升謂之荒。」 《史記貨殖傳》曰:「十二歲一大饑」,《鹽鐵論水旱篇》曰:「六歲一饑,十二歲一荒」,義與此同也。  自三歲一饑以下,皆年穀不登之名,但有小大之差耳。 《太平御覽時序部二》引此作「十二歲而一荒」,是「康」即「荒」也。  若訓「康」爲「盛」,則與正文顯相違矣。  且四穀不升謂之康,乃春秋古訓,十二年一荒,亦爲漢時舊語。  是之不知,而訓「康」爲「盛」,明是淺學人所改,漢人無此謬也。

來源:
王念孫《讀書雜志‧淮南內篇第三》世界,民77802-803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