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

回應「一箍椎椎」

mysky - 2011,02,14,11:10 的留言:
閩南語〔cit8-khoo1-thui7-thui7〕一詞,漢字寫做「一口頹頹」,對嗎?除「一」字沒問題外,其餘3個字都值得商榷。


「口」字閩南語發音為〔khau2〕或〔kau2〕,不發〔khoo1〕,其義雖可引申為「一個家庭的人口」,但此處原義指的是「無所做為的人」,「口」字則無此義。因此,建議採用「箍」字,音義都比較合適。

閩南語的「箍」,指的都是「圓形」之物。例如,〔khoo1-thang2〕就是「箍桶」(圓形的竹篾用來束緊桶子),〔cit8-khoo1-gin5〕就是「一箍銀」(一塊錢圓形的銀幣),〔tau7-khoo1〕就是「大箍」(肚子圓圓的胖子)。接下來就是重點了!台語說「一個人」,跟說「一箍人」,意含不同;當說「一箍人」時,指得是這個人「像木頭一樣無作為」。

我們再來看看,「頹頹」是不是台語所講的〔thui7-thui7〕?當然不是。「頹」音〔toe8〕,為「崩壞﹑倒塌」、「落、墜」、「衰敗﹑敗壞」之義,但台語的〔thui7-thui7〕則為「笨拙魯鈍」之義;由此可見,〔thui7-thui7〕不是「頹頹」,倒是「椎椎」,音義皆符合。

「椎」,依據《教育部電子辭典》解釋為「樸實笨拙」。《康熙字典》則解釋為「椎鈍,不曲橈也」。其例句廣見於文獻:

一、《明.方孝孺.與采苓先生書》:「某質性椎鈍,學不篤專,行能無所可取。」

二、《史記.絳侯周勃世家》:「勃不好學,每召諸生說士,東鄉坐而責之:『趣為我語』;其椎少文如此。」(《前漢·周勃傳》樸椎少文。)

三、蔡邕〈答王太祝書〉:「樸資性椎鈍」基於以上,明顯可知台語要形容「一個人笨拙無做為」,用「一口頹頹」,不如「一箍椎椎」來得適切!

mysky:

汝寫了真著,嘛真清楚,感恩。

我揢進前寫的筆記小整理 -一下,逐個罔參考:

1.「一」,於悉切,中古漢語「影」母,台語無讀 ts- 的款。有人認為無聲母的「iong (養、癢)」會使對應「tsiuN」,所以「一」嘛會使讀做 tsit8。不過「養、癢」是「以」紐,個人認為「對應」毋是安呢鬥法 -兮。當然,用「特例」做解說,我無意見。普通是根據《方言》講本字是是「蜀」,這嘛無的確,因為《方言》用誠濟借音字。

2.「一箍人」著若 (naN2) 汝講的「像木頭一樣無作為」,比論講「偆 (tshun1) 一箍人」、「一箍 (人) liu3 liu3」。

台語「liu3 liu3」有真濟講解說,「別無長物、無某無猴」嘛會使講「liu3 liu3」。《台日大辭典》寫做「瑠瑠」,講「無一物 (むいちぶつ)」著是這個意思,
《台語辭典(台日大辭典台語譯本)查詢》林俊育先生翻無著。

3. 照講「頹」台語會使讀 tue5、thue5、thui5,後壁兩音無語例。

4. 台語「無尖、無圓、無角、無彎」嘛講「椎」,有時仔講「肥 (hui5)」;「椎椎、hui5 hui5」著是未變竅、直直未曉包裝家己。 佮《康熙字典》講的「不曲不撓」意思共款。

5. 我看著的版本 (《漢書‧卷四十》啟業,1978:2054) 敿《史記》共款,嘛是做「其椎少文」

《索隱》:「大顏云:『俗謂愚為鈍椎,音,直追反』」。
(《史記‧卷五十七》啟業,1978:2041)

音、義參台語的 thui5 一致。

6. 文獻除了「椎鈍」之外,猶有「椎魯」,意思嘛相 sang5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版主:
看來林俊育先生的翻譯,要修正的也不少,您亦沒逐一補進讀台日大辭典台譯本雜記裡。

我們也有說「一箍 liu3 liu3」

mysky 提到...

版主講到「一」佮「蜀」,這個問題誠趣味!

根據教育部編印的,也是以「蜀」為tsit8,不過,最後則建議讀者採用「一」字。

另外,王康旼先生在中也談到這個問題。他的大意是說,咱唸數字都是用"白讀",怎會獨獨只有"一"不唸tsit8(白讀),反而唸it4(文讀);而且"白讀"才是閩南語族群的母語,早自商周時期便有,怎能用1,000多年前反切系統來質疑?

他更利用"諧聲",來說明自己論點。問題是他所列舉的諧聲字,其聲韻仍是採用中古的反切系統;同時,不同兩個字的"諧聲",是否可說明it4佮tsit8的"文白"對應關係?

王先生既認定it4佮tsit8為文白關係,為何用"諧聲"來檢驗呢?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敗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