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通師 bùann-tang-sai。技藝未純熟、引申做,譏諷工夫只學一半。諧音配錯字:半桶屎。 半桶師bùann-tang-sai。配字「屎、桶」字義不符bùann-tang-sai 台語真正的涵意。諧音配錯字,用字失當的台語語彙,猶真正濟,有待繼續求證,向望台語文界共同做夥來努力整理。
頂頭彼段話我有無共款的看法:
1. 半通師 bùann-tang-sai (下骹我揢改換標做 puaN3 thang1 sai1),準若讀做「puaN42 thang44 sai44」,這著免討論啊。因為「通」是陰平 (第1聲),箸咱台灣,無論啥麼腔口,連讀變調計是陽去 (第7聲),愛講做「puaN42 thang33 sai44」。這是台語的ABC,免相諍。
2. 我毋知影台灣有人講「半通師 (puaN42 tang33 sai44)」-無。
準若有,我想嘛是參「大頭拇 (tua7 thau5 boo2),大頭拇翁 (tua7 thau5 bu2 oong1)、大頭拇 (公)、大支 (ki1) 拇、掌頭拇 (公)、poo7 頭拇、大 poo7 拇、大 khu7 拇 ……」相 sang5,其義一也,未要緊,攏著啦。
但若是「kan1 naN7 恁才安呢講」、抑是「恁認為這才著,別人兮計毋著」,這著有較「彼囉」-一 -點 -仔。
3. 假使是自本無人安呢講,但是恁認為其他的講法,是走音、是烏白寫亂主讀、是「皆訛謬所習也」,恁是咧做匡誤辨正的「正音」khang1 khe3,這嘛無啥通奇怪,OK啦。
現仔時,咱台灣缺欠 -的物件誠濟,著是「現代倉頡」佮「gau5 人」傷量剩 (liong7 sing7,有人寫「冗剩」;連我嘛算「gau5 人」,網友夢生講 -兮,呵呵)。
4. 這句話詞,阮講「半 thang24 師」,三字計讀話音,有人講「半 thang44 師」,用「桶」-字,讀音無爭議。詞義是一半、無 tiN7、毋是規桶 -兮;著是咧講人做啥、學啥攏是半上路下 (puaN7 siuN7 loo7 e7),無徹、未 ka1 nng5;「半桶屎」亦共款這個意思,讀音、用字計無問題。
5. 我 pat4 咸人諍講「半桶師」參「半桶屎」無 kang5;「師」讀 sai1,「屎」讀 sai2。
對方亦是講偏泉腔兮,伊講 in1 這句話詞是用「半桶 sai24 仔」,準若是「師」,應該是講「半桶 sai33 仔」。伊佫 tiah4 一句,in1 嘛有講「半桶 sai33 仔」,拍算是去與偏廈腔濫著。
我的回答是,「半桶 sai33 仔」的「sai33」本調是陰平 (第1聲),著是「半桶師仔」,阮嘛是偏泉,共款亦有這句話詞,毋是濫著別位的腔調。
「半桶 sai24 仔」是另外一句話詞,敿「半桶師仔」無 kang5;我認為愛寫做「半桶使仔」,「使仔」偏泉腔讀 sai24 a42。「師父使仔、學使仔、thua7 使仔、做使仔」的「使」連讀變調攏計講升調。
今仔「使仔」大部分寫做「師仔」,所以「師父使仔」嘛寫做「師父師仔」,未要緊,看有、知意思著好。
6.「使仔」無一定是學手藝,採買注文、搬貨疊棧枋、徛店口做外交、開單記數搦在庫 …… 嘛是咧學使仔。古早做「使仔」大部分攏真艱苦,拭店窗 (thang1) 偋處內,燃 (hiaN5) 水泡茶是上基本 -兮,有的佫愛兼洗衫煮飵,甚至揢師父搦龍 …… 無所不至 mih4 a7 pa3,按透早做徦暗。講「學使仔」較好聽,實際上是咧做做雜差仔。
7. 這字「使」-字,會使做名詞,「使女」著是查某簡 (tsa1 boo2 kan2),「小使、使令」是與人差 kah4 的人。台語過去嘛有用「小使 (siau2 sir2)、小使仔」,這句話詞箸古冊頂頭有記載;不過台灣算是外來語,按日語「小使 (こづかい);使用人 (しようにん) 的意思」來兮。
準若箸官廳抑是會社的辦公廳兮做「小使仔」,嘛有人講「給仕 (kip4 sir7)、給仕仔」,「給仕」嘛是源自日語「給仕 (きゅうじ)」的外來語。
日語「給仕 (きゅうじ)」的名詞會使用幾仔種解說,不過箸台語一般是做「an office boy」用兮。敢有做「a waiter、a waitress」咧用,我毋知。
以上敬覆dongxie 2010,06,03,10:29am 的留言。
4 則留言:
☆ 半桶屎會chhoat
半桶水會chhoat
請問
chhoat 有漢字可用嗎
http://203.64.42.21/tg/chu/KiamsngtiN/khoaN.asp?pianho=3-42&p=h&v=a&st=&m=3
謝謝
「小使、使令」是與人差 kah4 的人。台語過去嘛有用「小使 (siau2 sir2)、小使仔」,這句話詞箸古冊頂頭有記載;不過台灣算是外來語,按日語「小使 (こづかい);使用人 (しようにん) 的意思」來兮。
小使、俳優,古書上有之詞彙,何必妄自菲薄,指稱來自日語。
而閩南語之便當、便所,卻不許人說來自日語,難不成是來自台語?如此是否自我矛盾?
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》卷2:「師云:『家無小使,不成君子』。」(CBETA, T47, no. 1998A, p. 819, b24)北宋
唐朝《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》卷1〈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位品 3〉:「諸持明仙常為小使」(CBETA, T18, no. 867, p. 256, a27-28)
唐朝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》卷15:「與一小使」(CBETA, T55, no. 2157, p. 881, b7)
所以,「小使」本是漢語。
Ken Yifertw:
1. 我並無講「小使」本非漢語阿,我敢寫了無清楚?
※※※ 台語過去嘛有用「小使 (siau2 sir2)、小使仔」,這句話詞箸古冊頂頭有記載;不過台灣算是外來語,按日語「小使 (こづかい);使用人 (しようにん) 的意思」來兮。
2. 古冊有關「小使」的用例未少,箸漢朝進前的書著出現 *過。欲較簡單兮,上「萌典」去查著嘛有。
張貼留言